- 公司名称: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贵金属工作委员会
-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四惠东龙源文化创意园3层B区B329室
- 邮箱: info@cpmic.org
- 电话: 18601289985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帐号
林翎谈循环经济及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
再生资源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源头,资源再生是循环经济的基础。
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标准化是循环经济这一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也是助飞循环经济发展及资源循环利用的隐形翅膀。如果没有循环产业链搭建以及循环经济产品的生产,那么标准化就变成了空中楼阁,缺少必要的载体和基础。
目前已初步形成的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是基于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内涵和系统架构建立,依据资源循环利用的分类,综合考虑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生命周期阶段以及废物的循环利用方式,同时强调产业层面的共生与链接。
就在循环经济发展以及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标准化以及标准体系建设相关问题,本刊对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院长、中国能效标识管理中心主任林翎进行了独家专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循环经济强调最大限度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重复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率,并将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作为基本原则。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循环经济已经形成了一批先进适用的循环经济技术以及被市场所接纳的循环经济产品,积累了一些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和成熟经验,这些都是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基础。
就此林翎指出,标准化始终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作为最高目标和基本原则,标准化的完善与应用,可以有效推动循环经济朝着更高层次、更高级别、更高水平发展,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
“标准化是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产出率的重要手段。”她说:“《标准化法》强调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从这个方面来说,标准化与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而循环经济本身已涵盖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林翎表示,通过简化、统一化、模块化、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等多种标准化形式,可以减少并尽量避免重复生产,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例如为了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2014年4月28日国家标准委发布了2014年第一批15项强制性节能标准,据测算12项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的有效实施可实现1100万吨标准煤的年节能量,减少烟尘排放1.3万吨;3项强制性能效标准可实现103亿千瓦时的年节能效益,减少烟尘排放4000多吨,效果非常显著。”
林翎指出,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最基本、最优先的原则,这一原则除了要求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以外,还蕴含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产生的内涵,同样也是资源循环利用的基本原则。
“标准化是减少污染物产生的重要途径。”她说:“国内外污染物治理的经验表明,终端治理模式只是改变了污染物的物质形态、而不能最终消除污染物,只有源头消减和全过程控制,才是解决污染物产生的有效手段。”
“例如欧盟为了防止手机充电器随着手机的更新换代而成为废弃物,制定了统一的手机充电器标准,从而实现充电器的通用化和持续使用,从源头消减电子废弃物5万多吨。在这个案例中,正是统一化这一标准化方法发挥了作用。”
她表示,循环经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再利用原则:“例如将能够使用的废旧产品在二手货市场流通,将不能够再使用的经过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进行流程,从而最大限度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起到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产生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便需要制定二手货以及再制造产品标准和标识:“一方面要明确产品的质量水平,防止有安全风险或功能缺陷的产品再次流向市场;另一方面要明示产品性质,告知消费者它不是新产品、而是二手产品或再制造产品,并且粘贴标识的这些产品在质量和安全上是过关的、符合标准要求的。”
此外,通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也是减少污染物产生的重要手段,也就是通过消纳废物的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
就此林翎指出,在废物直接利用或再生利用过程中,由于其成分比较复杂且不稳定,容易导致二次污染,也给产品质量带来风险。
“特别是目前缺少通过废物资源化形成的产品标准,这类产品不能简单地按照一般产品标准的要求进行质量安全检测,因为废物中含有一些如重金属、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质,需要在资源化产品检测时增加这些物质的检测和含量等标准要求。”
“例如郑州市使用煤矸石烧结多孔砖建设的安置房出现墙体爆裂、煤矸石砖酥碎现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原因便在于现有的产品、检测等标准中均没有对氧化钙成分的相关标准,而煤矸石砖中的氧化钙遇水熟化膨胀导致出现爆裂。”
她说:“此案例充分表明,利用废物生产的产品与新料生产的产品存在很多差异,这就需要中国加大废物资源化产品标准或检测方法标准的制定。”
就此她特别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减少和消纳废弃物的直接手段,但是如果没有标准化参与其中,却将难以持续健康发展,标准化是技术推广和循环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她指出,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标准和标准化的规范和引导,标准化是连接循环经济在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纽带,是全面推动节能降耗、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重要技术支撑,更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旦形成国家标准,所有适用组织都有责任执行标准规定的相关约束条款,从而有助于约束企业行为,促使企业利用技术、管理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林翎表示,大宗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是循环经济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由于废物成分复杂且不稳定,又往往缺少全国或行业统一的成分检测方法,给实践中的工艺运行带来难度。
她说:“通过对资源循环利用工艺过程的标准化,可以将技术、工艺和设备的最优状态和参数以标准的形式固化下来作为岗位作业标准,可以确保技术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也可以避免由于技术工艺不稳定导致的二次污染。”
据介绍,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分为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废弃物分类与回收标准子体系、再使用标准子体系、再制造标准子体系、资源化利用标准子体系以及园区循环化改造标准子体系6个领域的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每个分体系又划分为若干个子体系,每个子体系又包括若干标准类目,涵盖了现有、及正在编写和已立项的400多项各级标准。”
她说:“比如在整体框架指导下,废塑料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下又细分成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废旧塑料回收标准子体系、废旧塑料制品再利用标准子体系以及废塑料再生利用子体系4个方面。”
林翎认为,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技术标准缺失、二次污染严重、利用水平较低、技术设备落后、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需要;
其次,中国资源循环利用涉及范围广,管理存在一定问题,重资源开发和使用、轻废物利用,协调统一难度大,部门和地方主导制定的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往往出现矛盾和重复的问题,给执行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能够降低标准制定的盲目性,避免标准项目之间的交叉重复、不协调和不配套的问题,是从顶层上设计、规范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现实需要;
再次,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能够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推进技术研发及中国标准的国际化,使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在国际上获取更大的话语权和支配权。
与此同时林翎指出,尽管资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尚不健全;标准化进展仍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专业标委会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力度不够。
“过去,由于资源循环利用理论和实践基础的薄弱,建立标准体系的技术条件不足。随着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其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建设工作需要不断地深化和完善。”
就此林翎强调,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指导和统筹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国家标准的立项申报、组织制定主要是由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完成的。据介绍,早在“十一五”期间,受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在国家标准委等有关部委的推动、及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的指导下,中国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化工作便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继组织成立了全国产品回收利用基础与管理标委会(TC415)、全国二手货技术标委会(TC440)和全国绿色制造技术标委会再制造分委员会(TC337/SC1)等对资源循环利用标准的制订、修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专业技术委员会。”
“这些专业技术委员会编制了《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等规划指导文件,制定发布了近300项国家和行业循环经济标准,立项70多项相关标准,大大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
林翎遗憾表示,美中不足的是,产生量和堆存量都非常巨大的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建筑废物等大宗固废,却仍缺少资源化再生利用的相关标准,极大地制约了这些废物的消纳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此外她指出,政出多门对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利弊参半、甚至弊大于利。
“当前中国与循环利用产品相关的标委会高达十多个、甚至更多,但这些标委会的工作范围主要在新产品质量性能标准的制定、而并非资源循环利用标准,这是导致循环利用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林翎表示,如何通过组织的调整、制度的建立,将分散的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化资源整合形成统一合力,是当前最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在涉外领域,虽然已经有几项关于污泥、再生水等国际标准提案,但还远远不够。
她认为,这主要与中国对国际循环利用标准化的跟踪研究不足、将国有新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意识不强、国际标准化人才缺少、国家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原因有关。
就此她强调,随着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更应在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实现突破,实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与修订:“这对于提高中国产品竞争力,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由于现行标准缺失老化滞后、标准交叉重复矛盾、标准体系不够合理以及标准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的原因,现行标准化工作已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有鉴于此,国务院已于2015年3月11日发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该文件从顶层对标准化改革提出了重要指导,同时也是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就此林翎指出,今年3月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与《方案》一脉相承,其指导思想正是为了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
“其核心精神,是要以放、管、服为主线,激发社会团体制定标准、运用标准的活力,规范团体标准化工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她说:“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推动在资源化领域团体标准的制定,既是解决目前该领域标准缺失、国标不足的问题,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化手段的用。”
磨刀不误砍柴工
《循环经济促进法》要求,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节材和废物再利用、资源化等标准。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从2007年启动实施,目前已基本建立、健全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制定了一批填补空白的循环经济标准,创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典型模式,培育了一批循环经济标准化复合型人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并利用“互联网+标准”提高了标准化效率。
总体而言,试点单位都根据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循环产业链标准体系,实现系统化与标准化的有机融合,有效支撑了循环经济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各试点单位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方法的经验和做法,也为中国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就此林翎表示,已验收的20多家试点单位大部分已根据GB/T 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建立了各自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并将标准体系分为了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
她指出,这种标准体系建立模式主要采用现有范式,很好地实现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融合,但创新性不强,循环经济产业链特色体现不突出。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标准化基础较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企业,根据其自身业务架构及循环产业链构建了层次结构的标准体系,这类标准体系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特色,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融合性。
“例如南钢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结合钢铁行业特点,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划分为节能、节水、减排、资源化再利用和节材五个子体系;同时,按照标准体系结构将每个子体系又具体划分为基础标准、技术和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三个层次。”
据介绍,由于城市和园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较多,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网。部分城市和园区针对其特点,为每类循环产业链各自建立了标准体系,主要也采用了层次结构。
“如河南省鹤壁市围绕煤电、食品加工、建材、金属镁4大产业链,建立了符合地方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其余试点城市和园区采用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方法,围绕主导循环经济产业链,采用模块化方法建立了覆盖关键节点模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实践表明这种体系的适用性较强,灵活度较大,也很好地反映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特点。
“如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围绕废旧塑料再生利用产业链,建立包括资源节约和原料采购标准模块(输入端)、破碎标准模块、造粒标准模块、熔制加工标准模块、再生塑料制品标准模块、污染物控制和产品标准模块等的废旧塑料再生利用标准体系。”
截至2014年底,已验收的试点单位共制定循环经济所急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0多项,地方标准50多项,企业标准8000多项,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循环经济标准的空白,循环经济标准实施率从试点前的70%提高到98%以上,有力促进了循环经济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如湖南省永兴县作为‘没有银矿的银都’,主要是从‘三废’中回收提取20多种稀贵金属,但银废料分类标准缺失一直制约其发展;当地龙头企业牵头制定了《银废料分类和技术条件》国家标准,为银废料的质量评定、价格制定、合同签订等提供了依据。”
林翎表示,经过多年试点,目前已形成了一批循环经济标准化典型模式,可向城市、园区和城市复制推广,扩大其示范效应。
据悉,2014年国家标准委向已通过验证的试点单位征集了循环经济标准化典型模式案例,内容主要包括案例基本情况、循环产业链、标准体系、典型经验、取得的效益和效果、模式适用范围、模式特征等,全景式展现了试点单位在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成效。
经过筛选,最终分城市、园区和企业三个层面形成了17个典型模式案例,国家标准委已将其集结出版,为正在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的单位以及有意愿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城市、园区和企业提供借鉴。
其中,城市层面包括鹤壁市、太原市、晋城市、渑池县、永兴县5个城市;园区层面包括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南京化工园区、重庆三峡库区、内江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6个园区;企业层面包括南京钢铁联合公司、山西潞安集团、浙江巨化集团公司、泰兴金江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合浦东园家酒厂、浙江蓝天生态公司6家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已通过验收的试点单位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相关培训近百场,培训人才超过4000人。林翎就此特别强调,循环经济标准化人才是此次试点留给各试点单位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是其长期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智力支持。
“试点结束后,这批人才可将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持续开展下去,动态维护单位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不断将单位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转化为标准。”
她说:“如南京联合钢铁公司便将循环经济作为企业文化,加大循环经济标准化培训,试点期间组织培训班41个、培训人数1083人;外部培训班8个、培训人数40人,为企业循环经济综合体的建设和实施培养了大量人才。”
林翎强调,试点最根本的目的和出发点,是通过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促进试点单位循环经济水平的提升,提高绿色竞争力,增加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据初步统计,已验收单位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均得到大幅提升,其中企业达到95%以上,园区达到90%以上,城市达到7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南京联合钢铁公司经过3年的试点,实现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7%,单位产品耗新水下降24%,通过节能减排增加经济效益7亿多元,超额完成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南京化工园区同试点前相比,园区内生产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达到100%,提高了10%;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29.2立方米,下降了37.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6%,提高了19.5%;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100%,提高了8%;工业废气有组织排放达标率达到100%,提高了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率达到100%,提高了18%;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理率始终保持为100%。”
就此林翎特别指出,标准化的核心,在于来自实践的经验表征为标准后得到深入、全面的实施。
她透露,早期标准的推广方式主要靠宣贯培训会,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推广范围也有局限性;现在则是通过互联网建立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可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推广应用有关标准,在便利了企业获取标准的渠道、提高了标准化效率的同时,也实现了标准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如南京钢铁联合公司,由于二级分厂多、所有标准由公司标准管理部门发放到岗位,层级多、信息传递失真,效率低、标准误用且工作量大;试点期间,利用公司的ERP系统建立了一套不仅包含循环经济相关标准,还将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能源方面的各级管理、技术文件全部纳入其中的标准信息平台,不仅方便了各个岗位人员对标准的查询和学习运用,也给标准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完善和丰富。”
对于未来“十三五”期间循环经济及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的工作目标,林翎以“十三五”城市矿产回收利用标准的制订工作为例予以了简答。
“包括制定废金属、废纸、废塑料、报废汽车及废旧机电设备、废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铅酸电池、废弃灯具等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处理处置、再生产品等技术标准;以及制定回收网点、回收人员、回收统计、回收运输和监控等方面标准,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体系标准,健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加强废旧商品回收分拣处理设备标准制定;完善覆盖回收、运输、处理、利用各环节的环境管理标准。”
据透露,目前在资源化领域已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评价规范、废弃产品分类与代码、废玻璃分类及代码、废塑料分类及代码、废弃产品分类与代码、聚丙烯(PP)再生料表征等数十项标准正在起草制定中。
“各种标准的出台,将使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更加完善。”林翎说:“磨刀不误砍柴工。”